2023 年度报告:再见,同学
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4年4月4日 晚上

记录我过去的一年:「摸索前行」、「拥抱变化」、「重新出发」、「一路向北

前言

虽然时常感慨生活的酸甜苦辣,但也很少用文字来记录。笔者不善文,这次更新的动力完全来源于师弟的「2023 年度总结:成长、探索与沟通」加上今年的一些新变化。题目虽然定了「2023年度报告」,但还是想回顾一下本科毕业后工作这一年半的时间。在码字前我在纠结,我该用什么方式或者什么角度去记录,不希望主观情绪影响到文字。最后我决定先大体跟着时间顺序随便写点,这些文字可能更像生活记录而不是技术文章。过去的这段时间可以先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一下:「摸索前行」、「拥抱变化」、「重新出发」、「一路向北」。

摸索前行

自动化测试

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还不错的头部互联网公司,在获得这份 offer 前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,在这里不再展开。刚毕业希望在工作中做出点什么成绩,但其实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很普通的,所以才有了「面试造火箭,入职拧螺丝」的笑谈。正式入职后就被调整到新部门,是负责基建工程化的方向。在前端复杂度极高的应用场景里,做基建工程化相关的事情也是有意思的事情。「质量」这个关键词开始在研发部门的 OKR 上出现,也预示着后续的一系列调整方向。

在质量建设的大目标下,笔者分到了自动化测试的方向,希望能用自动化测试来帮助整体项目的迭代更加顺利。很遗憾,我在这个方向一窍不通,我只能一点点地去摸索和落地。更不巧的是,我的同事在这个方向也没有太多实践,我俩只能想着「跟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」,一起在这个方向进步。

旧项目的自动化测试属于历史产物无人维护状态,甚至因为拉长流水线时间和不稳定的原因人见人不爱。新项目的工程又是啥也没有,怎么在这个方向落地成为一大难题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讨论开会,反反复复最后才确定下来落地的方式和节奏。框架集成、基础用例编写、流水线执行,只要一步步往下推进,事情似乎就变得好起来了。我的同事告诉我他要转岗到其他业务去,于是我一个人得接住这一块事情。我心想,嘿,完蛋了

从一个辅助角色突然切换到负责角色,转变来的很突然。尽管同事给我留了一些后续的规划,零经验的我对后面的工作还是一片迷茫。作为 owner 的我只能到处偷师,查阅各种资料,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内文档、竞品做法、测试领域的书籍。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开始规划起自动化测试的蓝图,立下小目标「会写测试的前端」,希望在这个方向做出成绩。

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」。在落地的时候总会遇到很多问题。人力投入、编写用例、规范制定、流程卡点、数据统计等等一整个链路都是问题,慢慢地我带着这艘有些破烂的小船扬帆起航。流程上线后看着数据看板里单测覆盖率增加和测试成功拦截的数字,忐忑了一段时间的心才下来。我还在摸索规划,希望缝缝补补让测试小船走得更快更远。幸运的是,测试终于决定长期投入做这件事,我和几位测试同学在端对端测试上做了进一步的应用。自动化测试落地过程中建立了流水线相关的看板,我关注到项目流水线速度慢和失败率高的问题。而持续集成这块一直没有人管,我主动揽下来做了些小优化,算是额外小惊喜。

再回过头看这个方向的结果,我觉得是成功且有效的,但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,只是没有机会和时间。后面我多次跟别人提起这段项目经历,他们都会问我「你到底是测试还是前端」。这个方向我持续投入了半年多的时间,几乎没有写前端的业务需求代码,我也同样不断问自己这个问题,内心迷茫。零基础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虽然很痛苦,但不管在技术还是协作上都确实积累了不少干货。作为 owner 要去思考的东西要更多,方案间的权衡选择、规范和流程的制定等等。

万物 AI

跟元宇宙画饼不太一样,ChatGPT横空出世后,大量业务开始智能化,都在探索怎么跟AI结合,跟紧新一代的技术。一开始我也是跟大多数人一样没觉得能有多大变化,直到工作中偶然使用到 AI 解决问题,直接就是整个人被通用大模型震惊到,这才慢慢意识到 AI 要开始影响各行各业了。

我所在的业务跟进 AI 的速度并不快,甚至说落后于行业内的同行。直到 Notion AI 发布后,大家才意识到AI已经可以这么玩,从这个时候开始追赶已经是落后于别人了,这也不得不说有时候国外业务创造力是大于国内的。我所在团队内一开始定了十分激进的目标,要在几个月内完成功能复刻,探索创新功能并全量上线。某天我也被调整到 AI 方向上,全新的方向没有一个人能说明白该怎么做,充满无限想象力,不断试错不断创新。

于是每天除了做一直在变化的产品需求,我也时常在想 AI 可以改变我生活中哪些方面。作为前端,只需要明白如何调用 OpenAI 的接口,代表已经掌握大模型的使用方法。再后面就是将需求描述(Prompt)给大模型,一切交给大模型处理,这也是所谓的提示词工程

拥抱变化

平平无奇的工作日,HR临时约了个日程告诉我要协商离职。绩效后有心理准备,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只是毕业后第一家公司没有呆满三年,还没有好好的做事情,有些遗憾。虽然有一个月的缓冲期,但是业务的压力蛮大,全身心投入到最后的需求里,直到最后半个月才开始慢下来,想起来自己快要lastday了,但好像我才刚毕业不久,有些不敢相信。

离职之后只想休息好好躺平充电,甚至想不等35原地退休。一起被裁员的同事说要不要一起去川西,那就说走就走。第二周从深圳坐船到珠海跟同事会合,在珠海金湾机场搭上自己的首飞航班。第一次坐飞机的感觉还是很奇妙的,看到在眼前的大飞机,感受起飞的推背感,像个什么都感兴趣的小孩。

川西的五天亚丁行程从成都开始,每天有接近十小时的车程,一路上手机没有信号,有的是一路海拔爬升缺氧带来的困意,还有充足的时间思考人生,俗称发呆。前三天还是比较有意思的,看到了很多很多高原才有的风景,蓝天、白云、牦牛、马、高山、雪山、堵车……就是高反作用下人会比较累

SK1Fb49jyowzKQxqryxcG8l3nLe

EnvbbD05qo7IjfxxGgUctb48nSh

KYJgb5no9oaZnyx0AI0cqpk3njd

RYAsbKVKfobAqCxEttfcB8K1n7c

重新出发

停下来的感觉很舒服,没有工作的压力,每天一觉睡到自然醒,仿佛回到秋招后毕业前的那段时间。唯一不同的是,那时候对工作充满希望,感觉美好的一切都刚刚开始。九月份出去吃炸鸡,看见深圳的学生上下学,感觉自己需要找一个新的目标。开始重新准备刷题,捡起来遗忘的八股文,修改破碎的自动化测试简历(笑。

D19Nb6x8Qo68inxf8decnQ1unLe

重新跑起来之后开始每天都在关注招聘岗位的变动,犹豫要投递哪些岗位。不像秋招,社招很少有可以交流的同学,很多决定都要自己拍板。于是初步定了个大目标:先找广州和深圳匹配的岗位,其次杭州上海,我想我肯定最远只会到江浙沪一带了。九月中的时候我觉得做好心理准备面试了,开始投递简历,实际上我没有完全海投,这也是后面我一段时间内焦虑的原因。沟通好几个岗位基本都是没有面试机会,九月份没有任何收获。

PHehbhbuCoq4bexg3TZcvbpVnLh

幸运的是,国庆节后开始有岗位提供面试机会。一边准备面试一边约面试,为防止自己忘记时间,我在用日历记录一些比较正式的面试沟通,回头看大概一天一场的面试频率。社招还有个特点就是,面试没有时间点或者节奏可言,全看招聘方想不想推进,即使你上一轮通过了。

技术面试过程常问的几个问题:**#1,离职后的一段时间在干嘛,真实感受到中国人不能gap;#2,为什么选择跳槽**,面试官不相信我说的裁员,因为我的业务还在疯狂招人;#3,为什么前端在写自动化测试,是不是不熟悉业务代码,这个我也没法解释,只能说一下大概背景。另外学校不是985/211,学历是本科,经验刚满一年,这些都像叠起来的debuff,面试过程中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我小时候学习努力一点就不会这样。

十月底的时候慢慢进入找工作面试的状态,目标也有些转变:拿保底offer和感兴趣offer两手抓,准备新一轮的岗位投递,投递了有且只有一个北京的岗位。十一月面试渐入佳境,有几个岗位推进好几轮的流程,也有到手的offer,每天都是充满希望的一天。钉钉推进的流程很快,一周三面,已经做好去杭州的心理准备,没有竞业去竞品也说得过去。还记得那天钉钉二面完高兴的时候,一个北京的电话打过来,我一度以为诈骗电话,接了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投了一家北京的公司。11月9号从早到晚一天三个三面,社招来最开心也是紧张的一天。

再后面钉钉三面因为非技术原因流程结束,我再三考虑接受了一份来自北京首都的offer。对于一个常驻广东的华南F3选手,去广东以北到北京工作真的不敢想的事情。

一路向北

还记得21年的时候,背着装满衣服的书包坐着高铁从广州去深圳实习;同样23年是拖着装满衣服的行李箱坐着飞机从深圳飞到北京工作。因为坐过飞机去四川,所以流程基本熟悉,托运、安检、登机没有任何问题。感谢发达的互联网,在深圳的我还没买机票就在自如上看好了要租的房子。

11月23号落地找了酒店过夜,第二天就直奔看房,光速签约。落地北京的第一晚,刚好是北京冷空气到达的时间。走出地铁站,我才感受到什么叫刮大风,零度的冷风吹得人站不住。幸好租的房子集体供暖刚用起来,没有被这大冬天冷死,就是刚来北京被子枕头都没有,深夜还是冷的哆嗦。哆哆嗦嗦冻了两个晚上,不经意看到遥控器才想起来空调也有制暖,开了制暖睡了个懒觉。

11月29日,新公司入职,熟悉的Macbook Pro,熟悉的办公软件。第二天上班感觉不太舒服,找行政拿了个体温计一量39度,吓得立马请假回去躺着。躺到晚上感觉好多了,再拿温度计一测40.2度,好家伙比新冠发烧还厉害。晚上犹豫再三还是打车去医院,初来北京什么流程都不熟悉,医院发烧门诊一堆人,看着别人怎么操作自己跟着操作,挂号抽血问诊一条龙,确诊甲流拿奥司他韦回家吃了睡觉。

还没有工资,先交房租再交医药费,烧得迷迷糊糊,在想是不是要离开北京…

欢迎来到对抗路

由于组织架构的变动,我的汇报线调整到「Z同学」团队。在我离开我毕业的第一家团队之前的三个月,我和我的+1即Z同学有一些比较有趣的聊天对话。当然,我清楚这只是他管理团队的一套话术。

  1. 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,你可以想想

Z同学带队有个习惯,每隔两周会主动找团队内同学进行一对一的沟通,以了解一线工作的精神状况(开玩笑

  • 谈及业务方向,Z同学说:要多花时间想想业务方向,了解客户的诉求,最好能签下一些客户

  • 谈及团队氛围,Z同学说:嗯…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

  • 谈及职业规划,Z同学说:这个东西不能我来告诉你,你应该多了解一下身边高职级同学多想想

  • 谈及下一次沟通,Z同学说:下次准备好议题,我们照着文档聊

综上所述,可以提炼出一套话术:我知道/不知道怎么做,但我还是希望你能主动思考,多想想

于是每当Z同学说大家有事记得找我,我在想…我还是自己多想一想吧哈哈

  1. 九点下班有点早,要我看见你的付出

日常工作中没有特别紧急重要的事情,我一般会在九点就准备下班。即使有工作需要处理,我也会在九点带上电脑回家再干。我自认为互联网九点下班已经算是正常的工作时间,直到Z同学在沟通中说出「九点下班有点早,不够积极」。我说有紧急的事情我会在家处理,比如某一段时间为服务上线,我常常在家加班到晚上一点。Z同学说「要在公司努力,让我看见你的付出」

  1. 校招生要多花业余时间做产出

我发现一个奇怪的定律,每隔三个月必定会调整一次,甚至是一个全新的业务方向。作为刚毕业的校招生,我能做到的就是积极适应工作的变化,先做好本职工作。对于其他业务模块、横向的性能或架构,甚至是新的业务方向确实没有更多的精力。Z同学说,自己可以多花点业余时间特别是周末去做一些产出,比如做一下新功能MVP验证、业务架构的升级优化。可能我水平比较低,周末我是一定要给自己休息充电的。

  1. 要学会质疑,做 ROI 高的事情

在新业务上线的前一个月,团队内对齐一个OKR目标:内部打磨产品功能,提升外部用户体验。于是源源不断的反馈从团队内部提出,从产品、设计再到研发都在处理这些反馈,每天开完日会就是在处理事情,忙忙碌碌。上线后一段时间新业务的数据没有达到预期,Z同学质疑我一个月的品质问题修复对业务毫无产出。但搞笑的是,新业务是全程日会 + 周会汇报,汇报过程中Z同学是全程知晓的。

  1. 优秀的人会花时间把事情做好

源自一个因为客户端团队无人力支持的低优需求,Z同学说我可以花时间学习一下原生的安卓和IOS代码,独自完成这个需求。这个就是不讲道理的PUA了,要我这跨技术栈的活都干,怎么不给我开大前端的工资。

结束语

比较遗憾的是没有在毕业第一家也是自己比较喜欢的公司呆下去,感谢一路上认识的新同学。

结束也是新的开始,北京欢迎你,为你开天辟地~


2023 年度报告:再见,同学
https://www.chanx.tech/2023-rewind/
作者
ischanx
发布于
2024年2月9日
更新于
2024年4月4日
许可协议